搜全州
  • 搜全州
  • 搜本站

宁河水磨

来源:县政府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343 发布时间:2018-11-29 15:39
字号:
收藏

2009年8月,宁河水磨被列入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宁河有渠水磨九十四轮,川水磨七百二十七轮,山水磨二百二十轮。

和政境内多河流,大大小小的溪水更是不胜枚举,丰富的水资源为古老的宁河人民带来了许多的水利之福。

宁河水磨有平轮、立轮之分。其构成有三部分,为磨房、磨盘、磨轮。

磨房山墙当时由土石砌成,前后两面装木制活闸板,以便装卸,共调节气温用。磨房内安装磨盘(俗称磨扇),上下两扇,每扇直径约2.5米,上扇厚,下扇薄,通常上扇比下扇厚一至数倍。磨盘选用优质石料凿制而成,在上扇上沿等距离开四孔,供栓绳固定提拉,各提拉绳间插一根撬棍,转动撬棍,可调节上扇的高低、水平(称四大金刚)和下扇间的距离。上扇中心凿一圆孔安装注斗,要磨的粮食作物经注斗流入两磨扇之间。下扇底部用“磨老鼠”(一Y形厚木墩)固定,镶在“水柱”上,水柱下接圆木轴,轴下端与磨房下的磨轮相接。磨轮,形似牛车轮,木质,直径3米左右,用辐条(36根,称36天罡)连接柱体与大小两个同心圆。小圆内径横钉 “水瓦”(木质,72片,称72地煞),错落有致。轴下安放一铸铁圆窝,置于“鹿角”一角上,其余角固定在厚木墩上埋入水中。渠口斜置水槽,槽水冲动磨轮旋转,磨轮带动磨盘下扇转动磨碎作物。

相传,河州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水流资源,却多遭水害之苦,很少享水利之福。吃饭用的面是用小水打转的立轮小磨磨成的;冬季寒冷,常因小水结冰而停磨好几个月,加上山高地凉,农作物不饱满,立轮小磨又运转较慢,磨出的面又黑又粗。

明代尚书王竑在京城做官时,求得皇帝同意,绘制了京城大磨的形制图,带着京城的工匠回到河州,在大夏河边建起了第一座平轮大磨,磨出了又白又香的白面。后来,这种平轮大磨逐渐被推广到古宁河,使百姓告别了吃粗面的历史。王尚书曾作诗吟唱水磨,借以表达对水磨的感情:

磨枕西溪巧制裁,两围巨石多推移。

半由曲艺机关转,多是长河水力推。

渠底时时旋地轴,屋中日日吼春雷。

赞襄造化成功也,些小规模拟相才。

明嘉靖《河州志》中说:“水磨每一渠有三轮、二轮、一轮者,视水之大小也。州、卫共一千八百有奇”。可见在明代,河州地区已大量建造使用水磨,而且“石精水足,制选精良”。

古老的水磨在宁河大地上存在了几百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型粮食加工机械已完全取代了古老的水磨,一座座水磨已成了宁河人记忆中的一种美好情思

x
  • 关于2023年度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征集问题线索的公告
  • 互联网+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