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工业企业疫情防控指南
为严格落实国家、省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安排,确保我州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形势稳定良好,根据上级有关部署和通知精神,制订本指南,请州内各企业遵照执行。
一、做好企业疫情防控组织保障
(一)成立疫情防控工作专班。明确企业是做好疫情防控的责任主体,法人代表是本企业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须成立由法人代表任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若干分组、明确工作职责。
(二)修订完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制度文件。进一步细化完善企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明确疫情防控的责任人、工作目标、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将有防控指南、有防控制度和责任人、有足量防护物资储备、有属地医疗卫生力量指导支持、有隔离场所和转运安排准备的“五有一网格”要求作为企业疫情防控的硬任务落实到位。提前做好肺炎疫情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及各自的职责,以便及时、顺利开展疫情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工作。
(三)做好疫情防护物资和消杀用品的储备。根据企业日常防控的需要,储备一定量的口罩、手套、肥皂、消毒剂、洗手液、温度计、红外测温仪、防护服等,安排专人每天核查防护用品消耗量和库存量,做到提前采购、合理库存。要求防护物资储备要满足本企业一个月正常生产需求。
二、加强疫情防控日常管理
(一)建立进出企业人员登记管理制度。应当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进入,严格实行门卫登记检查制度,在企业门口醒目位置设置健康提示牌,严格进出管理,对来访者和进出车辆严格登记,进出人员必须监测体温、佩戴口罩。
(二)加强日常健康监测。加强员工通讯大数据行程卡、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情况核查,强化外包及派遣员工、临时用工、新聘员工、出差往返等重点人员排查,按要求主动向所在社区报告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或人员密接史员工情况,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加强员工日常健康监测,建立员工健康档案,一旦发现有发热、咳嗽等异常症状的员工,及时按应急程序规范处置。加大企业重点人员核酸检测频次;按照“应种尽种”原则做好员工疫苗接种工作。
(三)建立健全健康管理制度。企业应设立隔离观察区域,对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可疑症状人员,应及时隔离并安排就诊,就诊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前往医院路上和在医院内应当全程佩戴医用口罩,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对其工作生活场所及使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因病缺岗人员的追踪,实行日报告,杜绝员工带病上岗。
(四)科学安排生产。在做好防护工作的前提下,企业应根据订单需要,科学设置开工、稳产、增产时间表,不盲目扩大生产、不盲目争抢工期。企业要合理安排员工上下班时间,可实施错峰上班、错峰下班,避免人员集中入厂。
(五)严格应急值守。企业要严格执行24小时疫情防控值班值守制度,设立可疑症状告知电话并保持畅通,安排工作人员专门负责。
(六)积极组织开展卫生健康活动。尽量减少手接触公共物品和部位,减少与他人接触,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七)应当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员工聚集和集体活动。控制会议频次和规模,做好防护,参会人员需间隔1米以上,严格控制会议时间,会议时间超过1小时,开窗通风一次。
(八)加强宣传教育。以车间、班组为单位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宣讲,向职工发放疫情防控明白纸,在厂区醒目位置悬挂疫情防控宣传条幅、张贴通告,切实提高每一名员工的科学认识、防控意识。
三、做好办公场所防控措施
(一)企业管理人员应尽可能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等手段实施分散作业、分散办公,减少现场工作人员。
(二)尽量减少洽谈合作、外出考察等商务活动。商务出行时,车辆内部及门把手每日用酒精消毒1—2次。
(三)商务来访人员,进入办公区域前,需佩戴防护口罩,接受体温测量,并介绍有无与风险地区、确诊、疑似病例接触史以及本人健康状况。
(四)工作期间,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多人办公时,需佩戴防护口罩。保持勤洗手、多饮水。
(五)加强工作场所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建议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
(六)做好清洁与消毒。做好工作场所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保持环境整洁卫生,定期消毒并做好清洁消毒记录。配备手消毒剂。保持工作服、工作帽、座椅套等纺织物清洁,定期洗涤、消毒处理。建议早晚每日对座机、电脑等通讯、办公工具进行消毒。
四、做好生产车间防控
(一)生产人员在做好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的同时,人间距尽量保持1米以上,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应通过两班或三班标准等方式,减少多人聚集。
(二)进入生产车间前,自觉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方可进入生产车间工作,并做到手、脸等清洁消毒。
(三)生产车间每天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具备条件的企业应安装新风装置,加大新风量和换气量或开启换气扇以增加空气流通,对初效滤网应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四)生产车间应保持卫生整洁,及时打扫卫生和清理垃圾。
(五)疫情时期需增加生产车间清洁消毒频次(至少每天一次),指派专人进行清洁消毒工作的检查,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记录和标识。
(六)对生产车间的高频接触部位,如生产设备操控装置、门把手、电脑、键盘、鼠标、电话等重点部位,应适当增加消毒频次。
(七)采取正确的消毒作业方法,及时填写并保存消毒工作记录。生产线、生产设备、地面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250 mg/L~500 mg/L)擦拭,作用30分钟,再用清水擦净。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重点部位。
五、做好后勤保障防控
(一)企业员工上下班途中,应正确佩戴有效防护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全程佩戴有效防护口罩,途中尽量避免触碰车上物品。
(二)企业员工下班前,应洗手后佩戴防护口罩,回家后摘掉口罩洗手消毒,居室保持通风和卫生清洁。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场所,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在人群较为集中的公共场所,正确佩戴口罩。
(三)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关爱和心理辅导。加强对女职工尤其是怀孕和哺乳期女职工的关爱照顾。针对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疏解员工焦虑情绪。预防和制止对患病、疑病员工的歧视。
(四)在疫情发生时,企业食堂不能集中供餐、员工不能集中用餐,应错峰就餐、打饭用餐,避免人员密集。禁止采购进口冷冻食品、未经检疫的活禽活鱼肉品。餐厅工作人员每天上岗前必须开展健康检查,并留存检测记录。作业过程中必须佩戴口罩、手套。餐厅每日消毒,餐桌椅使用后进行消毒。非一次性餐具用品须高温消毒。
(六)服务、安保、清洁等后勤工作人员工作时,须佩戴口罩,并与人保持安全距离。保洁人员工作时须佩戴一次性橡胶手套,工作结束后洗手消毒。安保人员须佩戴口罩工作,并认真询问和登记外来人员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七)企业要加强货运车辆的管控,司机要进行体温测量,货物装卸完毕后企业要对车辆进行消毒。
(八)加强公共区域防护,职工宿舍、卫生辅助设施、食堂保持环境清洁、通风,加强场所、餐(饮)具定期消毒。每日须对室内、楼道、电梯、楼梯、卫生间等公共部位进行消毒,尽量使用喷雾消毒。每个区域使用的保洁用具要分开,避免混用。
(九)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及时收集并清运。加强垃圾盛装容器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正确处理废弃口罩,防疫期间,摘口罩前后做好手的清洁卫生,对一次性使用的防护用品必须集中扔弃、统一处理,放入垃圾桶内,每天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垃圾桶进行消毒处理。对重复性使用的防护用品必须进行集中消毒处理,禁止未经消毒反复使用。
六、加强冷链物流环节的疫情防控
(一)加强疫情源头管控。冷链企业配合管理部门,对所有进口冷冻、冷藏食品采取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特别需要对货物外包装、货物表面进行核酸检测,根据不同货物特性,采集货物本体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并做好每次核酸检测的信息记录、档案管理,遇有特殊情况要及时上报有关部门,严禁私自处理。
(二)加强日常防疫防控。各冷链企业应实行“绿码”上岗制度,从业人员应持证上岗并定期体检,优先安排注射疫苗。所有从业人员应严格按照专业要求,规范佩戴口罩、手套,上岗前须检测体温。
(三)加强预防消毒防控。各冷链企业应严格把控货物外包装消毒环节,按照专业消毒规范从事消毒作业,特别是对冷链食品货物的转运、存放区域进行严格消毒。全力做好集装箱、冷链货物运输车辆、转运承载机械等运输装备消毒工作。
临夏州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