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县:多管齐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来源:和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10-25 10:51
字号:
收藏

和政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全面落实“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各项部署要求,抢抓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政策机遇,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的和政实践,按照连片打造、整流域推进的思路,积极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聚力打造“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和美乡村。

一、绘好和美乡村“路线图”。因村施策定规划。结合村庄布局、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现状,加强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的无缝衔接,聘请省级专业设计团队高标准编制完成了96个多规合一的发展类村庄规划,精准定位村域发展的区位优势和主攻方向,切实做到了以精准科学的规划体系指导乡村建设行动扎实开展,为“一村一特色、百村百面貌”打牢了规划基础。健全制度强保障。压紧靠实乡村建设各级工作责任,制定印发了《和政县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实施方案》,将23项创建指标具体分解到19个行业部门,落实落细主管部门指导、督促责任;县级干部“一对一”包抓联系示范村,深入一线、蹲点指导、督促落实;各乡镇、示范村将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专班、明确责任、压茬推进,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统筹、部门合力推进、乡(村)主体落实的高效工作机制。全员参与共创建。坚持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示范创建的内在要求,通过召开村民知情大会、公示项目建设内容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引导动员老党员、土专家、乡贤能人和广大群众以“主人翁”姿态,全过程参与村庄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公共设施维护等各项工作。积极弘扬新时代乡情文化,打好“乡情牌”“乡愁牌”,鼓励群众投工投劳、捐赠物品,不断增强群众建设家乡的认同感、责任感、自豪感,努力构建政府、村民和社会力量共建、共创、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打好和美乡村“阵地战”。着力改善人居环境面貌。按照“先拆、再建、后靓”的思路,持续开展“见危全拆、见乱全治、见违全清、见脏全除”“四全”行动,集中整治村社巷道、房前屋后、河湖沟渠的卫生死角和积存垃圾,常态化清理畜禽粪污、秸秆柴草等农业生产废弃物。严格对照“四有四无”标准,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力创建“房前屋后净、庭院净、居室净、厨房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的农村人居新环境。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新、改建卫生户厕25000多座,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72%,改造农户厨房4571户、大门395座、围墙252户、屋顶929户,硬化院落2133户。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在实现通村、通社硬化(沥青)道路全覆盖的基础上,着眼改善特殊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五类户”入户路硬化工程52公里,安装安全生命防护设施139公里、太阳能路灯1600多盏,规范设置交通标志和村名标识。全面加强重点流域水系保护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谋划实施和政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大力开展农村网络质量专项提升行动,122个行政村全部建成了电子商务服务站,形成了覆盖县乡村、安全快捷的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24.15亿元实施了宁河中学、育才初级中学、香子小学等23个教育项目,新增城镇学位5000多个。加快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实施了县医院内科综合楼、中医医院保障设施等项目,加大医疗紧缺性人才引进和医技人员招录、培训力度,全县医疗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面落实低保、特困供养等各类补贴提标政策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扎实开展“结对帮扶·爱心和政”行动,为全县2176户2517名结对关爱对象“一对一”地确定了结对帮扶干部、建立了结对关系。

三、铺好和美乡村“致富路”。因地制宜壮大富民特色产业。立足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加大产业奖补力度,培育壮大“牛羊油果菜菌药”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产业带动就业、促农增收效益日益凸显。2023年,全县种植食用菌0.5万亩、油菜15万亩、啤特果16.1万亩、中药材3.02万亩、高原夏菜1万亩、水果玉米5200亩,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规模养殖场139个、规模养殖户5400多户。持之以恒走好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以争创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和政古生物化石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紧扣文旅赋能型发展定位,谋划实施了滨河东区文化旅游开发综合体、星语云端二期等文旅项目,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智慧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打造了耳子屲梁、蝴蝶溪谷等网红打卡地,成功举办了中国花儿大会、和政古生物化石研讨会和“醉美和政 激情八八”西部赛马会暨临夏州第五届赛马邀请赛等节会活动,和政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多措并举种好稳定增收“铁杆庄稼”。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注重“内、外”双向发力,加大“点对点”“订单式”组织输转全覆盖技能培训力度,落实落细扶持措施,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997人,输转劳务6.33万人次、创收13.02亿元。深入挖掘本地就业岗位,通过园区企业带动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在建项目工程吸纳一批、种养殖基地务工一批“四个一批”的方式,实现本地就业7500多人。持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发放小额信贷4263户1.9亿元、创业担保贷款5271户6.6亿元、富农产业贷243户2466万元,金融助力创业就业的“活水”作用持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