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政 秧 歌
和 政 秧 歌
秧歌,俗称“社火”,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见《辞海》)。而和政秧歌,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临夏地区乃至全省独树一帜,是和政汉族群众在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期间闹新春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每到春节,和政汉族群众自己捐资,自行组织,筹办秧歌队。从初三、四到十五、六,和政城乡,锣鼓声声,高歌漫舞,到处是一片辞旧迎新、欢度春节的喜庆景象。
和政县地处临夏州南部,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和政秧歌的生长和传承构成了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和政秧歌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而使和政秧歌发展成了阵容庞大、内容丰富、涉及地域广阔的民间歌舞艺术。
一、 和政秧歌的构成
和政县域内十三个乡镇都有汉族群众自发组织秧歌队的传统习俗,且历史久远,流传至今。和政秧歌队阵容庞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说有唱,亦歌亦舞,并伴有武术、杂耍、杂角表演,气氛热烈,异彩纷呈。
和政秧歌队由“前五角”、“中三角”、“后五角”以及“串火杂角”组成,行进和演出都按前后顺序进行,只有杂角可以穿插在队伍的中间,任意发挥,随处表演。
秧歌队组成的基本排序为:
(一)前五角
1、流星:流星排在秧歌队的最前列,用以开路打场,一般由二人至四人组成,须有一定武术功底或体质较好、身体娇健的人担任。白天使用铜(或铁)制流星,夜间为火流星,其衣着为传统的武生打扮或运动员服装。
2、仪仗队:排在队伍的第二位,置大幅横额二、三幅,写有该秧歌队的队名和时政宣传口号等,并有彩旗若干面为辅衬,以增加秧歌队喜庆气氛。与此同行的是秧歌主席团,一般在五人以上,多为本村(社)年高德重的组织者和秧歌老把式(导演)担任。胸前佩戴写有“主席团”三字的红色小彩条,主要负责秧歌队的组织联络工作,并在秧歌出进场时致“告词”、接受馈赠礼品等。
3、旱船:旱船传统的有八只船、四只船、两只船、一只船等,其表演内容多取材于历史典故。如八只船取材于《三国演义》中“东吴招亲”一节;四只船,取材于“平章游西湖”;二只船取材于“千里送京娘(妹)”;一只船扮演的是观世音菩萨。旱船队的组成,有明船与暗船之分。明船为男角,暗船为女角,均由男性扮演,分别由八人、四人、二人和一人组成。暗船一般排在明船之后,取明船护卫暗船之意。其服装打扮根据表演对象的人物特征妆扮。
旱船表演时,其进场由“四大光棍”伴唱《十绣》的曲调引船,有专用的鼓点和唢呐、击打乐伴奏。表演形式有“稳荡”、“飞驰”、“旋涡”、“搁浅”等,八只船同时表演时伴有引船打斗、停舟盘旋等战斗形式和情节。旱船表演起来气氛热烈,神情激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四大光棍”:由四个男角和四个女角组成,扮男角的一般戴礼帽、墨镜,上身穿白衬衣、黑坎肩,下身着黑(或蓝)裤子,腰挎眼镜盒、腰刀,披彩绸,胸前结一大红彩球;右手执扇,左手叉腰,扭动起来,舞步娇健,动作潇洒大方。扮女角的踩低跷(约1.5尺),戴假发,配以钗环手饰、黑纱或假发制成的独辫,末端彩绸扎结,垂于膝下,上着大襟绸(缎)服,下身穿罗裙,一手执扇,一手拿彩巾,亦戴墨镜;歌舞时,动作小而优雅舒展。“四大光棍”在表演和行进时都有乐队伴奏,舞曲以《八谱》、《柳青》等乐曲为基调,边走边舞,婀娜多姿,尽显年轻女性的矜持、羞涩之情,是和政秧歌中最引人注目的节目之一。在表演中演唱的传统曲令还有《织手巾》、《绣金匾》、《兰桥相会》、《四季歌》和《太平调》等曲。
5、乐队:传统秧歌的乐队通常由三弦、二胡、板胡、笛子、木鱼、碰铃等民族乐器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吸收了手风琴、黑管小号、阮等西方乐器,大大提高了伴奏效果。乐队的任务是为行进间和登场表演的“四大光棍”及“跑驴”、跑船等小节目的表演做伴奏。主要负责伴奏的曲令有《柳青》、《八谱》、《四季歌》、《采茶扑蝶》、《十二个月》等。
(二)中三角
“中三角”的组成,人数最多,为秧歌队的主体,排在“前五角”之后,在行进和进场后“舞花场”(亦称寨花场)最有声势。其组成为:
1、霸王鞭:亦称童子鞭,由少年儿童打扮,武生打扮,一般由二人或四人组成。表演者执一米长竹(木)制成的鞭杆一根,鞭之两端装响环,鞭身以红、白、黑漆涂,鞭之粗细经执鞭者用之适宜为佳。表演时,随鼓点节奏在跳跃腾转中用鞭的两端打击身体的肩肘腿脚等部位,其动作小巧别致,是秧歌队不可缺少的儿童表演项目。
2、膏药灯:是一种木制纸糊、画有八卦图案的灯笼,长约一米多,夜间表演装蜡烛。表演者一手掌灯,一手持铃(装有钢珠的圆形角铃,摇动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对称进场表演。掌灯者传统的打扮为古代武将形象,身穿战裙,头戴武生巾,两耳侧插雉尾长羽,脸谱为一红、一黑,威武勇猛,排在“身子”队列前边,在秧歌行进时,各领一分队,身子队的队形变换和表演次序,都以其手中的响铃为号。旧时的掌灯师尚有唱词道白的内容,现在做为身子的领队和指挥,简化了唱词对白的环节。
3、身子:身子是由中郎(男角)和腊花姐(女角)两相搭配组合而成,通常为十对四十人组成,有时也视秧歌的规模可增可减,但须是双数。身子中女角一律踩高跷(跷高一米以上,木制),衣着打扮与“四大光棍”相同。行进中的舞步听鼓点指挥,进入场地时最先表演,叫“舞花场”(传统的称谓叫“寨花场”)。男引女跟,左右穿插,前后照应,配合十分密切,是和政秧歌的精华所在,伴奏曲为《十盏灯》、《十二个月》等。秧歌采用的曲调,俗称“秧歌曲”。
男女身表演,基本分为场地与行进表演两种,场地表演节奏快而动作较为复杂,行进表演节奏慢而动作相对简单。整个表演过程在进场和退场时最为精彩,表演者大步奔跑,摇身狂舞,此时满场彩带飘扬,鞭炮齐鸣,锣鼓振天,全场雷动,表现出“社火”特有的热闹、红火和欢快的气氛。
(三)后五角:后五角是秧歌的最后一部分,是由鼓、锣、钹、唢呐等组成。传统的形式一般一伙秧歌队配大鼓二面、钹四对、锣二面,唢呐二支,现在部分秧歌队除了大鼓而外,又增加了小鼓、太平鼓等,其数量为八面、十二面不等。
大鼓在秧歌里起着统揽全局、指挥全队的作用。秧歌队的行进停止、队形变化,均听从大鼓的指挥,鼓点一乱,全场皆乱,故秧歌的打鼓师都由技艺娴熟的人来担任。
行进间的鼓点称作“路鼓”,进场后的鼓点叫“折(zhe)”,最后退场时谓之“折怗”(方言,即停止的意思)。唢呐在行进时吹奏民间乐曲《手提满壶酒》,以壮声势和体现喜庆吉祥的气氛,进场后除了在旱船表演时伴曲外,其它项目中不再多用。钹和锣一般只配合鼓点而用,没有独立的(操作)形式。
(四)杂角:是正角之外的其它角色,主要有:妖婆、鬼子(男丑角)、笑和尚、驾鹰、黑驴、猎人与狗熊、春牛、纸马(竹马)、社火官(春官)、货郎等等。
杂角的表演形式不拘一格,主要以滑稽动作和幽默语言来打趣观众,营造欢乐喜庆气氛,增加秧歌的趣味性,就像宴会大菜中间加了风味小吃,搏得群众的喜爱。一支秧歌队有若干表演出色的杂角,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秧歌的质量。
1、妖婆:杂角角色中,妖婆的表演最为活跃,其装束打扮,随时代不同而变化不定。传统的打扮一般为黑纱包头,上身穿红(绿)大襟绸衣,正身黑(蓝)裤,用黑带紧扎裤角,布鞋,脸涂胭脂,两耳各吊一只大红枣做耳环,左膊挎竹篮(现在为手包),右手执彩扇。表演时不受场地限制,或前或后,忽左忽右,无拘无束,在进行和间歇中就可以就地取材,任意发挥,随处表演,且“妖气”十足,洋相百出,常令人捧腹不止。
2、鬼子:为男丑角,多与妖婆作搭档,头戴破草帽,眼架竹枝制做的眼镜模型,反穿皮袄,腰扎布带,表演无固定模式。舞台形象取与妖婆互为夫妻,表演过程中有时夫唱妇随,有时互相戏嬉,以打趣取乐观众为基调,同妖婆组成一对男女丑角形象。
3、笑和尚:一般由少年儿童装扮,穿专门制作的人形模具,戴面具,状若一笑容可掬的和尚,在秧歌行进、入场演出时,自由表演,做出种种滑稽动作。
4、驾鹰:也是流传较早的杂角项目。和政县大部分秧歌如今还保留这个角色。对架鹰者的装扮没有艺术上的特别要求,只可穿农民服装即可,左手戴手表,胳膊上架一只用雄鹰标本制做的模型,酷似真鹰,右手拿一根木杆,随秧歌一路走来,吆三喝四。进场时,绕着场子狂奔乱跳,口吹尖哨,木杆左敲右击,一幅癫狂之态,惹人发笑。
5、黑驴:一般由两人表演,一男一女,女角骑,男角赶。驴身是竹杆绑扎,纸糊而成,只有头尾,没有蹄腿,以绳子固定在扮演者腰部。在行进间和场地中均能表演,其表演形式有缓行、惊奔、狂跳等。
6、春牛:借喻“春牛祭岁”,扮演者多为儿童,一人牵牛缰,两人顶牛身(仿公牛样做成的模型,牛角涂红漆,牛尾扎彩带),鬼子为赶牛者。表演时孩童牵牛(秧歌里专称“庄稼成”这种吉祥名字)在前,鬼子扶木犁在中,妖婆撒种在后,踩着鼓点唱着耕曲,绕场行走,模拟一家人从事“春播”之式,以提示人们准备春耕。
“春牛曲”从播种到收割,都有不同的唱词,如“东一杠(指犁),西一杠,打下的粮食没处装”、“种一斗,来八石,家家户户吃白面”、“一扬风调雨顺,二扬国泰民安,三扬一籽落地,四扬五谷丰登”等。
7、纸马(竹马):用竹子扎成马的骨架,马头和马尾则用纸和布糊成,为彩色,系于表演者腰间,再用绸裙围裹腿部,就像人骑在马背上一样,一般由十多岁儿童扮演。表演时有“徐行”、“跑跃”、“回转”等动作。夜间,在马头上插放腊烛,马脖系响铃,跑动时铃声叮当,灯光闪烁,别具一番情趣。表演的故事情节有《八锤打闹朱仙镇》等历史故事,常用唢呐、打击乐来伴奏。
8、春官:即“社火官”,打扮象古时县官模样,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袍,乘车或骑马,有四班衙役做护卫,取官不下马之意,是神的代表,也是秧歌队的总领,每到一处演出时,都有固定的颂词套语。如“社火官来时空不来,来时带着财宝来;贼来迷路,狼来锁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建国之后,这一角色被取缔。
9、货郎(为农村中串乡卖小商品的小贩):装束较为简单,普通农民打扮,身背货柜,手拿摇鼓,有自编的说唱曲:“南山顶上一紫云,货郎哥哥出了门,货郎的柜是四块柴,赛过兰州的绸布街”等等。演出时与妖婆配合,又说又唱,妙趣横生,但目前这一杂角在各地秧歌中已不多见。
除此之外,在杂角项目中尚有武术、耍猴子、舞狮、儿童灯笼队等项目的表演,形式多样,引人入胜。